本期目录

2015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8-23
  

  • 全选
    |
    油气勘探
  • 赵文智;王兆云;王东良;李剑;李永新;胡国义
    . 2015, 42(4): 401-4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与不同源储组合实际剖面研究,确定不同类型烃源岩在不同地质背景下的排油率,基于源内、源外分散液态烃和古油藏裂解成气时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明确油裂解型气源灶的主生气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成因法为基础的分散液态烃裂解气定量评价“五步法”。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不同源储配置排油率研究与岩石热解参数分析等均反映烃源岩内存在数量相当可观的滞留液态烃,总体特征为有机质含量越低,排油率越小。有机碳含量小于2%的烃源岩,液态窗阶段排油率多小于50%;有机碳含量为2%~4%的砂泥互层和厚层泥岩排油率分别为60%和30%。从烃源岩排出的液态烃受古地形控制,以不同丰度差异聚集在地层中,呈分散或半聚半散形式赋存,统称为源外分散液态烃。源内和源外分散液态烃进一步深埋后,均可裂解形成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勘探实践证明,分散型、半聚半散型和聚集型液态烃裂解气是中国深层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勘探地位十分重要。图13表4参40
  • 孙龙德;方朝亮;撒利明;杨平;孙赞东
    . 2015, 42(4): 414-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研究全球深层油气分布、储量、产量等勘探开发现状,总结中国陆上深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进展及勘探成效,并指出面临的技术挑战与攻关方向。针对中国陆上深层油气勘探,分析了现阶段深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火山岩勘探所面临的低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成像精度及低保真度等主要地球物理问题,明确了相应的宽线大组合二维及宽方位高密度三维采集、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及逆时偏移、复杂构造建模及储集层定量预测等关键技术对策。在此基础上,从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复杂储集层预测两个方面分析得出,宽频、保幅、高精度及信息综合是陆上深层地球物理勘探的技术挑战与攻关方向,并提出宽频地震采集、复杂储集层岩石物理建模、高精度叠前保幅成像、复杂储集层综合评价、非地震物探以及钻井地震导向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未来深层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重点。图6 参36
  • 路俊刚;王力;陈世加;韩辉;张焕旭;黄囿霖;何晓波;占盼;周世颖;章安然;李啸天
    . 2015, 42(4): 425-4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综合分析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和伴生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三台地区天然气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三台油气田侏罗系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组成普遍较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较轻、姥植比较小,甾烷分布以C29和C28甾烷含量较高、C27甾烷含量较低为特征,油、气主要来自阜康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腐泥型烃源岩。天然气组成以甲烷为主,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较轻,比典型的生物气重,但比热成因气轻;气藏埋藏较浅,与稠油伴生或邻近;伴生的稠油遭较强生物降解,出现25-降藿烷,表明三台油气田侏罗系天然气属于典型的原油菌解气。微生物降解原油的过程是在细菌和热力学作用下由微生物参与的一种水-烃反应,产甲烷菌利用CO2和H2优先对轻碳同位素进行还原反应产生碳同位素组成较轻的甲烷气。含油气盆地中遭生物降解的稠油和油砂分布广泛,原油菌解气藏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图7表3参28
  • 葸克来;操应长;王艳忠;Haile Beyene Girma;张响响;张江华;金杰华
    . 2015, 42(4): 434-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压汞分析及孔渗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集层成岩作用与孔渗演化,并分析孔渗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的匹配关系。该区低渗透储集层成岩环境经历了早期碱性、中期酸性和晚期碱性的演化过程,主要的胶结溶解序列为:绿泥石膜沉淀,早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石英次生加大、自生高岭石充填,硬石膏胶结,晚期铁方解石胶结、晚期铁白云石胶结,少量黄铁矿胶结,其中压实作用贯穿于整个埋藏演化过程。孔渗演化史与成藏史匹配关系表明,三工河组存在3种成因类型的低渗透储集层:“先成藏后致密”型,勘探潜力最大;“边成藏边致密”型,勘探潜力中等;“先致密后成藏”型,勘探潜力较差。图8表3参23
  • 刘格云;黄臣军;周新桂;张林炎;潘赟
    . 2015, 42(4): 444-4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裂缝发育程度进行统一评价,通过对陕北斜坡马岭、华庆、安边、吴起和沿河湾5个区块延长组砂岩岩心裂缝的观察与统计,系统制定了一套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涵盖裂缝类型、裂缝强度、裂缝级别和裂缝组合4个方面的定性与定量指标,分别适用于裂缝的定性分类、单井评价、区块评价和区带评价。建立了区块裂缝发育级别的定量评价图版,对5个区块的裂缝总体发育级别进行了评价:马岭区块长71段3个级别(弱发育、较发育和很发育)的高角度裂缝同等发育、低角度裂缝总体较发育—很发育;马岭区块长72高角度裂缝总体弱发育—较发育、低角度裂缝总体较发育—很发育;安边区块长71、长72高角度裂缝总体很发育、薄—中层与厚层砂岩低角度裂缝均不发育;华庆区块长63高角度裂缝总体不发育、低角度裂缝局部较发育—很发育;吴起区块长6、沿河湾区块长6高角度裂缝、低角度裂缝总体均不发育。图11表3参12
  • 金强;毛晶晶;杜玉山;黄习习
    . 2015, 42(4): 454-4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分析、围岩及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富台油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裂缝充填物的成因和分布。富台油田潜山储集层发育多种成因裂缝,裂缝多为方解石充填,充填率达60%以上,且多数为一期结晶的亮晶方解石。裂缝充填方解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潜山储集层温度,而且裂缝充填方解石中发育含油包裹体,说明裂缝方解石充填与油气成藏同期;碳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分析表明,充填裂缝的方解石矿液既带来深层热液,又溶蚀潜山中的灰岩和白云岩,再在潜山浅部裂缝中沉淀形成方解石等物质。裂缝充填物的热液成因,有助于解释裂缝充填物的分布,即富台潜山靠近埕南和埕南二台阶等断层的裂缝充填程度高、远离断层的裂缝充填程度较低。图8表3参25
  • 陈亮;庞雄;刘军;韩晋阳;冯轩;胡琏;郑金云;彭光荣
    . 2015, 42(4): 463-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测井资料,立足于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特征及识别方法。白云凹陷深水区的油气发现主要来自深水重力流优质砂岩储集层,包括水道复合体、扇朵叶及水道-天然堤复合体砂岩。分析各类优质深水储集体的供源背景、输送通道、沉积体内幕结构、沉积过程、沉积流态发现,3类优质深水砂岩储集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区(陆架边缘)的沉积物组成:富砂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质碎屑流,发育水道复合体及席状扇朵叶体砂岩等优质储集层,可通过条带状地震下切、丘状外形、振幅异常等特征进行识别,利用单砂体平面追踪,结合砂岩波形识别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综合描述砂岩储集层分布;砂泥混合为主物源背景下,陆架坡折下方易形成砂泥混合的重力流,重力流对内部砂泥的分异作用是储集层发育的关键,在形成了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沉积情况下,优质砂岩储集层分布于水道内或下方的朵叶体,可根据地震下切、振幅异常、地震线描、波形识别等方法综合分析储集层分布。图11参23
  • 王晓琦;孙亮;朱如凯;金旭;李建明;吴松涛;毕丽娜;刘晓丹
    . 2015, 42(4): 472-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荷电现象的研究,提出基于电子束荷电效应的扫描电镜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研究储集层中残留油(未在实验真空条件下散失的原油)分布,并采用荷电显影剂注入法研究致密储集层孔隙连通性,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集层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储集层含油样品强烈的荷电效应来源于孔隙中填充的残留油,有机质裂解生成的原油广泛存在于有机质附近孔隙中,贫有机质区也有残留油存在。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分析面积大,能克服样品非均质性导致的分析区代表性差的问题。荷电显影剂注入法刻画孔隙连通性更加准确有效,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总面孔率为12.56%,总孔隙连通率达90%,储集空间有效性好。图10参25
  • 油气田开发
  • 白宝君;周佳;印鸣飞
    . 2015, 42(4): 481-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合物凝胶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油田,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进而达到稳油降水的目的。按照组成成分和应用条件,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凝胶体系主要分为单体凝胶、聚合物凝胶和预交联凝胶3种。最早使用的地下单体凝胶聚合堵水调剖剂为丙烯酰胺;传统的地下交联聚合物凝胶技术包括金属交联聚丙烯酰胺本体胶和有机交联聚丙烯酰胺本体胶;预交联凝胶体系包括预交联凝胶颗粒、微凝胶及透明水。基于对三大凝胶体系成分及应用条件的分析,提出未来新型凝胶研究应加强深部液流转向用凝胶的开发及应用于恶劣油藏环境凝胶的研制。表2参38
  • 黄世军;康博韬;程林松;周文胜;常舒萍
    . 2015, 42(4): 488-4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可视化的多管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实际油田生产资料,定量表征海上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的层间干扰现象,并建立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的定向井产能预测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多层合采过程中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的干扰系数动态表征关系式;引入干扰系数,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修正Vandervlis定向井产能公式,得到适用于普通稠油油藏定向井多层合采的产能动态预测公式。储集层纵向渗透率的差异是层间干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用储集层基准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和渗透率偏差综合描述。多层合采过程中,层间干扰对不同含水阶段油井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中高含水期层间干扰对整体产油能力的抑制作用加剧,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考虑层间干扰后产能预测精度明显提高,修正后的定向井产能公式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现场生产。图11表5参16
  • 范天一;宋新民;吴淑红;李巧云;王宝华;李小波;李华;刘海龙
    . 2015, 42(4): 496-5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低渗透油田资料,提出了动态裂缝的概念并分析动态裂缝起裂、延伸、趋于闭合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可以描述裂缝形态及属性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并编制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数值模拟表明,注入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时动态裂缝随即起裂,此后逐步向前延伸,与地层压力和注入量呈周期性变化;实施温和注水后,动态裂缝在较长时期内仍维持开启,随后裂缝整体迅速趋于闭合,说明动态裂缝受生产动态因素影响明显。动态裂缝的存在使注入水沿着裂缝窜进,随着动态裂缝的逐步延伸,注入水形成狭长的驱替范围,造成水驱严重不均衡,加剧低渗透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同时显著影响各方向油井的含水上升规律。但动态裂缝对注采井间有效驱替系统的建立起着积极作用。图7参11
  • 周拓;刘学伟;杨正明;李熙喆;王淑英
    . 2015, 42(4): 502-5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细管实验、组分分析实验、微观模拟实验3种实验方法,分析CO2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堵塞、原油开采速度降低的现象,研究储集层堵塞机理。细管实验表明,较低驱替压力条件下,CO2驱油效果较差,驱替压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在驱替压力超过最小混相压力后,储集层会出现堵塞现象,对产能有较大影响。组分分析和微观模拟实验表明,CO2与原油接触后产生组分分异,在较低驱替压力下,组分分异不明显,不会产生堵塞,但驱替压力较高时,原油中芳烃被CO2快速萃取,造成非烃和沥青质快速沉积,从而堵塞喉道。因此,控制驱替压力是防止储集层堵塞的主要措施,CO2驱油最佳压力应在最小混相压力附近,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不利于CO2驱油。图8表1参15
  • Rogachev Mikhail;Kondrashev Artem
    . 2015, 42(4): 507-5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型疏水型聚合物体系GPS-1进行了低渗透非均质油藏驱替实验,分析其液流转向性能。采用均质岩心、非均质饱和油岩心和非均质饱和水岩心进行了3组共9个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聚合物溶液相比,GPS-1溶液在注入性和抑水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注入压力梯度约降低一半,隔水屏障破坏时水相压力梯度及残余阻力系数均大幅增加;GPS-1溶液能够形成高强度隔水屏障,提高非均质油层的水驱油效率;GPS-1结合氯化钙溶液段塞式注入能强化隔水性能,显著提高驱油效率;GPS-1具有强选择性封堵能力,不仅能在饱和水层位中形成隔水屏障,有效封堵高渗层位,还能使大量注入水流入水驱目的层位,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图5表3参20
  • 石油工程
  • 刘合;肖国华;孙福超;裴晓含;胡慧莉;耿海涛;李良川
    . 2015, 42(4): 512-5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偏心分层注水工艺井下水嘴投捞成功率低、仪器与水嘴对接效率低以及分层流量测试精度低,难以满足大斜度井分注和测调需要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大斜度井同心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同心测调方案,测试仪器与井下配水器采用同心对接方式,大斜度井对接成功率高;井下配水器采用桥式通道设计,可以有效消除层间干扰的影响,提高测调效率;水量调节采用偏心阀设计,全关状态漏失量小,调节扭矩小,配水更加容易;测试方面兼容集流测试和非集流测试功能,满足小水量的测试需求;实现电缆在线直读验封,皮囊密封状态可监测,一次下井完成全部验封作业。测调期间可以实现任意层段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等多个参数的在线直读测试,以及配注量的自动测调,无需投捞作业,显著提高测调效率。截至目前,现场试验11口井,最大井斜55°,流量测试误差小于5%,3层井验封和测调时间1 d以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测调效率高、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图11参10
  • 张波;管志川;张琦;韩冬
    . 2015, 42(4): 518-5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窜引起的高压气井套管环空压力严重影响气井的安全生产。基于对含微裂隙水泥环结构特征和高压气体渗流过程的分析,用水泥环综合渗透率和一维不稳定渗流来描述高压气体的窜流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体积相容性原则,建立了气体侵入状态下含液密闭环空压力计算模型,并用该模型研究了各个因素对环空压力的影响。环空压力的上升过程分为快速上升期和平稳上升期,环空压力的影响因素有环空液体的气体溶解度和可压缩性、水泥返高、水泥环综合渗透率以及环空体积。环空压力的上升速度随环空液体可压缩性的提高而降低;环空压力的极限值和上升速度随着水泥返高的增加而增大;水泥环综合渗透率越大,环空压力上升速度越快;环空体积的增加能够有效延长压力上升时间。从工程角度,高压气井应合理配置环空液体的可压缩性,全井段固井的高压气井应采用自修复水泥以提高固井质量,如有必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水泥环的综合渗透率,同时适当增加环空体积。图7参12
  • 许丹;胡瑞林;高玮;夏加国
    . 2015, 42(4): 523-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科1井陆相页岩岩心特征,制备了岩性相似的混凝土样品。利用正交实验法四因素三水平设计原理,并采用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系统进行实验,以模拟水平主应力差、射孔套管与纹层的夹角、纹层厚度和间距对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当水平主应力差较小时,试样的主破裂面为平行于纹层走向的面,一级裂缝走向的模式为:穿过纹层—在纹层层面处发生较大偏转—沿着纹层层面扩展—发生较大偏转—穿过纹层;当水平主应力差较大时,试样的主破裂面为垂直于纹层走向的面,一级裂缝走向的模式为:穿过纹层—发生较大偏转—穿过纹层。水平主应力差越小,裂缝偏转的角度越大,压裂效果越好;射孔套管与纹层的夹角越小,致裂性越好;页岩纹层的厚度适中时,分支裂缝多,压裂效果较好;凝灰岩纹层的厚度较小时,压裂效果好。水力压裂效果对水平主应力差最敏感,射孔套管与纹层的夹角次之。图10表3参10
  • 综合研究
  • 马达德;王艳清
    . 2015, 42(4): 529-5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昆北断阶带古近系储集层特征研究,结合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古近系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相展布、沉积储集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昆北断阶带受古昆仑山物源控制,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路乐河组下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下干柴沟组下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层物性较好,具有发育优质储集层的有利条件;路乐河组致密储集层中存在甜点储集层,油气分布受泥质杂基含量控制。昆北断阶带沉积储集层新认识对该区油气发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切六号、切十二号和切十六号构造油气勘探获得成功,提交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亿吨。图11参17
  • 学术讨论
  • 童凯军;刘慧卿;张迎春;王敬;葛丽珍;戴卫华;洪铖;孟庆帮
    . 2015, 42(4): 538-5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认识变质岩裂缝性油藏水驱油特征及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机理,以渤海湾盆地JZ251S油藏为原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双重介质特征参数相似的大尺度物理模型并开展了水平井立体开发水驱油实验,研究了双重介质油藏水驱油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注水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特征。实验结果表明:①受毛细管力影响的渗吸作用是双重介质油藏基质系统水驱油的主要机理;②无论基质是否出油,见水后的含水上升趋势均可划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见水初期的快速上升段,第2阶段为中高含水期的缓慢增加段;③驱替速度是决定油藏无水采油期、含水率变化规律及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因素;④与连续注水相比,间歇注水充分发挥了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对于降低阶段含水率与提高初期采油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图9表3参18